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教育家、化学家、农药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李正名同志,因病于2021年10月4日11点16分在天津逝世,享年90岁。
立志报国家“正名”终不悔
李正名1931年1月出生于上海,在上海苏州完成小学和中学。1948年高中毕业后考取了美国私立大学联合奖学金。1949年赴美求学,就读于位于南卡州的Erskine大学化学专业。
“当时我们国家还很落后,在美国学习时经常遭‘白眼’。那时,我便下定决心,一定刻苦学习,提升本领,给中国人争气!”,李正名说。1953年大学毕业后,李正名放弃美国优越学习与生活条件,回到祖国投身新中国的建设,随第一批中国留学生集体坐船,辗转香港才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1953年8月,李正名经教育部分配到南开大学工作,担任杨石先教授科研助手,随后跟随杨石先教授攻读研究生,1956年研究生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先后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其间1980年-1982年在美国联邦政府国家农业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曾先后担任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天津)主任等职务。
作为研制有机农药的第一批中坚力量,李正名和其他科研人员没日没夜地攻关,他们把草稿纸上的化学分子式转化成一批批国家急需的农药,填补了国家农药研究空白,实现了我国农药生产“零”的突破,亿万农民用上了我们国家自己生产的农药,为保证粮食增产作出了重要贡献。上世纪80年代初,一场小麦锈病在我国西北地区爆发并迅速向全国蔓延。“管用的药被外国垄断,价格炒到每吨100多万元,农民根本用不起,看着庄稼减产只能干着急!”李正名临危受命,作为全国攻关组负责人之一,他带领团队开始了高效杀菌剂FXN新工艺的研究。历经4年多的艰苦付出,终于攻克技术难点,投放市场后,产品质量和使用效果均优于国际标准,而成本仅为进口农药的四分之一,这项技术也成为农药学科中唯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科技成果。1983年11月,李正名加入中国共产党。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院士后,李正名更加忙碌,但他仍坚持亲自带学生,与每个同学直接交流,没有时间面谈,就用电子邮件。2015年,李正名在出差中不慎把右手摔成骨折,可这并没有妨碍他与学生们交流。对学生发来的邮件,他仍然坚持上午收到的下午回,晚上九十点收到的凌晨回,从不怠慢。对学生们的论文,他逐字逐句修改,怕大家看不清,还用花花绿绿的颜色进行区分。李正名常说:“高尚的思想能够激发巨大的力量。”因此,他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不仅教学生知识,而且教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据2016年报道,已经毕业十几年的李正名的一名学生说:“我还能收到先生发来的电子邮件,在指导专业研究之余,他还时常提醒我,要珍惜和利用好时间,要正确面对失败和挫折,要肯于坚持……”李正名作为国内绿色农药的主要倡导者,在2002年9月第188次北京香山科学会议上,首次提出“绿色农药创制”的指导思想。他先后主持了国家“六五”到“十三五”各类农药重点攻关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李正名团队自主研发创制的单嘧磺隆,是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超高效除草剂,填补了我国长期以来自主创制除草剂的技术空白,打破了发达国家在创制新除草剂领域在我国的长期垄断,使中国成为继美国等发达国家之后,世界上少数几个具有独立创制除草剂能力的国家。在谷田,农民使用单嘧磺隆,可以轻松实现除防主要杂草的效果,每亩用量由原来的80克降低到1—2克,每亩节约成本约200元;在麦田,每亩只需1克单嘧磺酯,平均防治效果就可以达到97.6%,不仅实现了粮食增产、节省了劳动力,而且价格低廉,毒性仅相当于日用牙膏毒性的1/50—1/100,是老百姓真正买得起的“绿色农药”!李正名投身教育事业六十余载,一直致力于扎根祖国,响应国家需求,长期投身于农药创制基础研究,为我国有机化学和农药化学的科研和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为国家指导培养了180多名研究生,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0余篇,出版著作8本。先后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78)、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7)、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7)、化工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1998)、天津市技术发明一等奖(2005)、天津市科技重大成就奖(2014)、天津市优秀共产党员(2016年)、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终身成就奖(2016年)等70多项奖励和荣誉称号。李正名还先后担任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中国代表与资深代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南通农药剂型开发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国际刊物Pest Management Science 执行编辑,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学部常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有机化学评审组组长、中国化工学会农药分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化学化工组组长、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评委、中国化学会副秘书长、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农药工业协会高级顾问、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高级顾问、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理事,中国农业大学、上海有机化学所、大连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贵州大学、福建农业大学等国家与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主席、委员等职。2015年,李正名将自己获得的天津市科技重大成就奖50万元奖金全部捐给南开大学“杨石先奖学金”。“我跟随南开大学老校长杨石先32年,杨先生爱国忧民、严于律己、兢兢业业、立德树人的崇高品质深深教育和影响了我。我捐这些钱不为出名,就是受恩师精神感召,做一个传承,希望鼓励和支持学生们做好学问、搞好科研,为祖国和人民多作贡献。”李正名说。在2021年南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里,还有一封特别的来信。它的作者正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南开大学毕业的第一位研究生(毕业证书号001)、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正名先生。这位“90后”的老党员、老南开人在信中寄语新生,发扬南开大学的优良传统,浸润学术思想,磨砺奋斗精神,继续推动中国的原始创新和社会进步。先生远去的背影。2021年7月1日,拍摄于南开园。作为国家分别在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方面设立的最高学术称号,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均为终身荣誉,并称两院院士。1月28日,中科院院士王绶琯因病辞世,享年98岁。王绶琯是中国天文学界的泰斗,我国射电天文的奠基人,曾任北京天文台台长。2月5日,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沈忠厚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沈忠厚是我国著名的油气井工程技术专家、水射流专家、教育家,油气井工程学科奠基人。2月7日,中科院院士、高分子物理及物理化学家、南京大学教授程镕时在广州逝世,享年93岁。3月2日,中科院院士、数学家、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周毓麟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周毓麟是我国核武器设计中数学研究工作早期的主要组织者和开拓者之一,为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3月12日,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周又元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3月22日,工程院院士、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核动力专家彭士禄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3月26日,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沈善炯在上海逝世,享年103岁。3月27日,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谢毓元在上海逝世,享年97岁。3月31日,工程院院士、经济学家及管理学家李京文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4月28日,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工程热物理学家与空间技术专家闵桂荣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5月6日,工程院院士、湿地生态学家刘兴土在长春逝世,享年85岁。5月14日,中科院院士、数学家王元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5月22日,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5月22日,中科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去世,享年99岁。5月26日,工程院院士、著名的矿物加工专家、教育家陈清如在徐州逝世,享年95岁。6月16日,工程院院士、著名地基基础工程专家黄熙龄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6月27日,工程院院士、我国遥感技术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和微波遥感技术的主要开创者姜景山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6月29日,中科院院士、地下水动力学家、水文地质教育学家薛禹群在上海逝世,享年90岁。8月17日,中科院院士、著名化学家、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郭景坤在上海逝世,享年87岁。8月25日,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郑哲敏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8月3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许厚泽在武汉逝世,享年87岁。9月22日,中科院院士、著名微波电子学家、光纤专家黄宏嘉在上海逝世,享年97岁。10月1日,中科学院院士,著名空气动力学家张涵信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10月4日,工程院院士、教育家、化学家、农药学家,南开大学教授李正名在天津逝世,享年90岁。他们献身科研,呕心沥血这些“国之脊梁”值得我们铭记!
推荐阅读(点击图片 阅读全文)
来源:江苏共青团综合光明网、共青团中央、津云新闻、天津日报、南开大学、河南共青团、津彩青春
编辑:李思远
校审:苏大循
“国之脊梁”,铭记于心↓↓↓